时间:2022-10-22 17:49 浏览::次
第一次接触到“荒野求生”这种题材的视频,也正如这个引号的内容一样,是贝爷的特有标签和节目名称。当时的确感觉比较新奇,虽然充满着危险与未知,却也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或生存挑战。特别在钢铁丛林中长大的城市人来说,那样的挑战就有一种神往与期待。或许也是那种荒野中的自由自在,撬动了城市里循规蹈矩的心吧。
不得不说,贝爷的一系列节目,给了很多人一种启发或全新的生活策略。越来越多的人,开始向这方面进行挑战。哪怕只是验证自己有多少斤两,哪怕在外人看来有多不自量力。
我倒没有过于去研究这类生存挑战的创始人是谁先谁后。但很清楚贝爷的沉寂,离不开层出不穷的野外专家与相关事迹。当然,更有关于贝爷的节目本身抹不去的质疑声。
网上虽然有过贝爷的一些负面消息,其实也不说哪个文章或视频能够实锤贝爷造假,但有些视频拉出来一比,高下立判。比如挨饿得,号称德爷。孤身一人在荒岛60天,虽然同样有些瑕疵,但相比贝爷什么节目都是带着功能齐全的团队。这样的对比,伤害不大,污辱性太强。
面对荒野,先排除生存所需,心理上的孤独才显得人类强大。德爷独自挑战60天的生存虽然不是尽善尽美,但难度是显而易见强于贝爷的。看过贝爷大部分节目的人都清楚,他不管去到哪个国家,哪个地区,要面对如何恶劣的环境,总有一个功能健全的团队来保证摄制的安全。这就让看这类节目的人有了一种人比人,气死人的感觉。更何况,南亚某些国家的视频,哪怕只是纯粹的野外建房,都比什么都安排好了的节目要更具观赏性。
越是更多的人发表生存类的视频,越是显得贝爷的节目吸引力和人气大幅下降。长江后浪推前浪,久而久之,化身路人也是正常的。
做为生存类节目的爱好者,我倒是希望贝爷可以改变一下节目思路。少一些剧情的设定与既定的安排。多一些随机性与挑战性。比如把重点放在生存四大需求上,通过野外环境表现出来。少一些废城逃生技巧和越野千里这类题材。因为现实中,钢铁丛林的束缚是很多人想远离的。而真正遇到末日要面对的,也不是要和灾难比快。要知道,人跑不过海啸山洪,逃不开雪崩爆炸。活着,才是重点。
而所谓求生节目的重点四大要素,水、食物、火和庇护所,与现实更接近一些,相信看的人会更多。贝爷的节目中,比如火这方面,谁会在末日来临之时,面对紧迫的保命时间,还带着打火石?找食物方面,特别是植物类,一般人大多没有概念。一说虫子就觉得遍地都是。就算如此,不是什么虫子都能吃,都会有。更不是啥虫子都是“鸡肉味,嘎嘣脆”。多一些对植物的辨别指导不是更合常理吗?另外,逃生时恐怕也没几个随身携带刀具,在天然环境下,指导人们如何制造工具,他不香吗?荒山野岭的,面对蚊虫鼠蚁如何驱散,如何建造安全稳固的庇护所,不更实际吗?这样,就不会让自身对于观众的印象仅仅停留在“跳水王子”和“鸡肉味,噶嘣脆”的固定形象了。
真要有那么一天,当人类面对了一场大的灾难而侥幸存活。比如战争,城市是首当其冲的摧毁目标。没人开战时去浪费弹药轰炸山区与农村吧。野外不正是人们生存的目标地吗?一个空着手的人,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如何在野外生存。自然而然就成了大部分危机意识较高的人,热衷于生存类节目的初衷了。
以上内容,仅代表个人观点。强中自有强中手,一山更比一山高。他的沉寂,是自身、团队和个人理念上的偏差。国人有句成语叫“不思进取”,如果能摆脱这种固步自封,以他的能力与观众(粉丝)基础,卷土重来并非难事[赞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