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2-10-19 01:24 浏览::次
马金凤老师,一代豫剧大师、有名豫剧表演艺术家、豫剧“马派”艺术创始人、豫剧五大名旦之一、豫剧名家、被誉为“洛阳牡丹”。
话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当时已经89岁了,但她还没有退休的意思,因为她觉得退休了、似乎就不能再唱戏了,八十多年的舞台生涯她已经习惯了。即使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和委屈,她依然不舍不弃,因为她就是为豫剧而生的。
““太君啊”,“这时候代表她的心情很激动,稍微有点颤抖,“太君啊”。”2010年4月,中国戏曲学院第一个豫剧班成立、这也是豫剧这个地方戏种首次进入大学课堂。作为豫剧马派的创始人,马金凤将亲自教授他(她)们。教学之余,马金凤还没落下自己保持了八十多年的练习,喊喊嗓子、活动一下身段。五月份,八十九岁的马金凤在河南洛阳还有一场演出,她在为那场演出做最后的准备。(当时)唱了八十多年,马金凤还一如既往对舞台充满激情和渴望。
“帅字旗飘如云,斗大的穆字震乾坤,上写着混天侯、穆氏桂英。谁料想,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”。很多人都最喜欢这一句“谁料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”,就是充满了豪情壮志的这个老元帅,是的是的。每次唱到这一段的时候,她是不是心里都还挺激动,对、可激动,所以唱啥人家说唱啥像啥,装龙像龙、装虎像虎,你要唱到那个角色了,你要体会她内心的感情。穆桂英挂帅里面有一句,记得是之前唱的、叫穆桂英家住山东,唱到这一句的时候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自己,她也是山东人。说起自己是山东人,咱也没有家、咱也没有庄、也没有地的,自己还是解放以后咱才有了家,有了这个儿啊、女啊,亲亲热热的一家人家,旧社会自己爸爸他姊妹六、七个,自己爹就是老七,男的、女的以后俺这姑姑、伯伯、叔叔谁知道到哪去了,到解放以后都找不着了,再去找亲人都找不着了,旧社会里都是到处要饭、到处受罪。
这是豫剧界最有名气的五大名旦难得的一次合影。豫剧又称河南梆子,产生于明末清初,多以清唱为主;而演唱也以旦角为主,逐步形成了常、陈、崔丶马、阎五大流派。常香玉九岁为了逃避给人家做童养媳而投身豫剧学习;陈素真,幼年时父亲去世、母亲曾带着她到处漂泊;崔兰田,五岁随父母逃荒至郑州,曾带着弟弟妹妹沿街乞讨;阎立品,曾为了逃避汉奸流氓的欺负,剃掉长发女扮男装、埋名隐居。豫剧五大名旦唯一在世的马金凤她旧社会的经历更加传奇、也更加悲惨。十九世纪末,山东曹县一个穷苦村庄,一户农家五岁的男孩崔合利突然失踪了,这个人就是马金凤的父亲,村里人传说他是被一个河北梆子的戏班拐走了。七年后一个河北梆子戏班来到了曹县,村里有人前去看戏,发现台上演戏的一位十二岁的男孩竟然是当年失踪的崔合利。
她父亲都是四、五岁都叫人家旧戏班里给他哄走、去学了戏了。以后她那伯父找她爸爸去,也叫人家留到戏班里学戏了。自己爷爷去看、找儿子了,儿子没找回来,他也给人家当了炊事员了,也叫人家弄到那旧戏班里了。那个时候在旧社会里她父亲学戏也不是说跟现在一样,喜欢艺术或者爱好、那说不到那,都是叫人家坑坑骗骗的、都骗走才学戏的。
旧社会的艺人地位低下,据说他们死后都不能进入祖坟埋葬。而那时,他们演出一场戏的收入得到的报酬还不够买一斤玉米面。1922年,马金凤在贫困中来到了人世,在他最初的记忆中,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父亲病倒后、她跟随母亲上街乞讨。扎个草,就是自卖自身,自己妈妈就在那跪着、求人家可怜,俺妈去要饭、自己不得也得跟着她是不是,那时候有四、五岁。四、五岁,就学戏之前、四岁,跟自己俺妈也在那块也给人家磕头、给人家作揖的,哭得跟那小泪人一样。人家这个姓马的,他老婆生孩子了,生孩子没人伺候,这就叫俺妈去伺候她,伺候她又带着个闺女,就把自己带着了、这就去了。自己奶奶不舍得,就把自己留下了,这以后跟自己爹去学戏了。小的时候怎么学戏的,自己那都是生活逼得你没办法了,都是那大要饭的,那你生活没办法了咋弄,你干别的、咱又学不成,也没有那条件,你只有那个时候就是穷唱戏嘛。那个时候唱戏就跟要饭差不多多。是父亲教她唱戏的,最早。自己就跟自己父亲学的河北梆子,河北梆子又没嗓子也没学成。说起来自己父亲在旧社会里吧,也算个名角、名演员,在他那个河北梆子里面,但是作为自己来回想,咱总算是都是跟那个大要饭的差不多,都是穷日子过来的。作为自己来说,都很难,不敢想象咋过来的。
马金凤七岁那年,奶奶又病倒了,为了给奶奶治病,父亲把马金凤卖给了河南开封一家小戏班。卖掉女儿后不久,父亲在一次演戏中突然晕倒、随后被人遗弃在一座破庙里,几天后在那里孤独的死去。这俺爸爸就是也成天挂念着这个事,这个闺女小没人管,想啊、脑子有压力,慢慢又吃不好、又有病了,又没有钱抓药,也病了,到以后就死到那里。自己这个学戏的小戏班里的戏主一看这个小妮,她爹唱过戏,你叫啥呀、自己说、自己小名就叫金妮儿,金子的金,金妮儿。就这一个小闺女,就是叫金妮儿,你爹,自己说唱戏的。那个时候都叫翻调戏、叫翻调、叫它河北梆子。他说你爹没有了,你跟谁呀,自己哭了、自己说我没人养活,自己没地方去。养活你、跟我去学戏吧,那自己说中、那谁管饭都中。
马金凤在那个戏班改学了豫剧,豫剧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,唱腔吐字清晰、行腔酣畅、节奏鲜明,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,因为戏功好、能吃苦,马金凤很快就能上台表演了。
那个小科班也是把住门就是收钱,谁去看戏弄啥,自己就记得一个大簸箕筐,谁去看戏都往那里丢钱,那也是为了赚钱。挨过打啊,那成天挨打,挨七八十下、百十下那都是玩一样。打戏打戏,那老师都说不是学戏、叫打戏,是打出来的。那学戏不打不中,那都打出来的。一个戏教你几遍,那小板子都搁在这手上,你再给你念过几遍,你不会不会了就打了,就不给你提了,就是那、都是打戏。她小的时候,好像是说在台上吧,就被给一脚蹬下来了,是因为唱不出来了,是没嗓子了还是记不住词了。没嗓子了,那是出了兰考那个小科班、到那个一个县城、叫个啥县呐,去给人家搭班挣钱去了,人家唱那个秦英征西,自己唱徐英、徐茂功的孙子,都是第三代的这一小班,“先人徐吉,徐吉把国报,”后台都有那个叫打架子的,在后台唱一句,再掀开场门、再出去的再唱的,自己搁那唱着唱着,那个打鼓的停住了。正打呢,都停住了。老板上去,你咋停住了,她唱的我听不见。说自己唱的他没听见,那就是没嗓子,刺刺拉拉的那嗓子,人家也听不准、你也没有接口,人家也没法给你下家伙。这个老板他就说,人家正唱戏 这停住了,那不都怨我了。从那后台一脚把她从后台、本来也小,像六七岁、七八岁的小人,本来又小又瘦的,人家都扎背旗,自己没扎就扎两个靠腿,前面一个后面一个,这一出腰就算穿上服装了。一脚把她从后台踢到前台,从前台又一脚把她踢到台子底下,就这人家那看戏的都说,那以后好心人也都可怜,有接自己的、弄啥的,从台子底下把她接下去了,那看戏的好心人。有那就在那说俏皮话,就说这以后这闺女就叫一脚蹬。她那时候最怕什么呀,小时候怕挨打呀、还是怕饿肚子,就是怕没饭吃,挨打成天也就打皮实了,打个几十下、那打的不是说打你几下、拍两下,那一脚把你踢多远,那都死里打你,那过去都是受那罪。
那时候,马金凤唱戏就是为了能吃饱饭,那时她的父亲已经去世,母亲卖给人家后也没有了音讯,其他的家人也各奔东西。在一次演出中,马金凤突然见到了失踪七年的母亲。自己那一天唱的是啥呢,密建游宫,楚庄王的时候、那个太子,他是两个对象,这个楚庄王不是个昏君嘛,看中他儿媳妇了,给他拿宫里去了、弄到皇宫来了,是这么一个小内容,叫密建游宫,有这么个戏。她演这个小太子,那时候她就是七、八岁那个时候,自己正唱到那、正跟这个娘娘那叙述、正对词呢,唱戏、对这个戏词呢,这底下挠自己的脚、抠自己的脚呢,自己说谁摸我的脚干啥呢,一看是俺妈、在这台子底下,自己这一下子也不顾排戏了、也不顾服装了,带着这服装就到那台子边上,那高台子都有那马脚嘛,把俺妈捞到那戏台子边上,戏楼嘛、捞到戏楼,到后台她娘儿俩哭开了。戏不唱了,那台子底下都邪乎,一说、这个小凤***来看她了,这人家也都有怜悯之心,都可怜吧、也都不顾看戏,就跑到后台去看***妈啥样了。
母亲到处求人凑钱赎回了女儿,并把她带到了河南兰考城外一处荒凉地、马金凤的父亲死后埋葬的地方,她决陪女儿在这里苦练、把嗓子喊出来,这是母亲请教老艺人后得到的方法。
***妈那个意思呢,以后自己大了、就能理解她的心情了。就是说叫她爸看着她学戏,喊嗓子、学戏,给她表达她对自己爸爸那个心情,自己觉得俺妈是这个心情。到以后就是,给自己俺爸那个坟上喊嗓子,自己喊嗓子几年、俺妈没脱过衣服,早晚都是在那、本来咱也没被子也没铺盖行李,就是在那草窝里、干草窝里、麦秸窝里,俺妈都是把她的棉袄解开,自己拱她这胳肢窝里,她的棉袄把自己这样裹到这儿,睡到她怀里、这身边,她就找那麦秸、那干草,这身子就伸到那草窝里,就是这样三年喊嗓子,就是***妈都是这样,没脱过衣服睡觉、没有盖过被子,就是这样把自己暖着、去喊嗓子,喊了三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