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2-10-19 01:19 浏览::次
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“牡丹味辛寒,一名鹿韭,一名鼠姑,生山谷”。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,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,而变野生为家养。从南北朝“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“至今,栽培历史也有1500年了。
隋唐时期,洛阳作为东都,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。牡丹因与千古一人的女皇武则天发生了一段故事而名扬天下。据传说,武则天在腊月酒醉下诏“明朝游上苑,火速报春知,花须连夜发,莫待晓风吹。”,百花慑于此命连夜开放,唯独牡丹不违时令,闭蕊不开。因此被降旨贬去洛阳并施以火刑,反而愈加娇嫩美艳。
唐代刘禹锡有诗曰:“庭前芍药妖无格,池上芙蕖净少情。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做《洛阳牡丹记》,也曾赋曰“洛阳地脉花最宜,牡丹尤为天下奇”来称赞洛阳牡丹。
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,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,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,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。北宋时,种植中心自西安转移至洛阳,牡丹栽培技术更加系统、完善,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,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。这其中有欧阳修的《洛阳牡丹记》;周师厚的《洛阳牡丹记》、《洛阳花木记》、张峋的《洛阳花谱》等等。
南宋时,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阳、开封移向南方的天彭(四川彭县)、成都、杭州等地。陆游著的《天彭牡丹谱》中记述了洛阳牡丹品种70余个。明清时,中国牡丹的栽培范围已扩大到安徽的亳州、山东的曹州(今菏泽)、北京、广西的思恩、黑龙江的河州等地。
由此可知,菏泽种植牡丹的历史远远晚于洛阳。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,鼎盛于唐,宋时甲于天下,有“千年帝都,牡丹花城”的美誉。牡丹已经与洛阳融为一体,体现着唐宋的盛世风景。
菏泽,古称曹州,种植牡丹起源于明清时期,属于后起之秀。但是菏泽是目前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、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基地、科研基地、出口基地、和观赏基地。打造出独有的牡丹产业链。
从历史角度分析,洛阳牡丹是自西北引入,曹州牡丹引自于洛阳。但是当今社会发展迅速,时空间隔大大缩小,所以,洛阳菏泽二地的牡丹品种交流也是存在。